近日,飛凡汽車重磅官宣其全棧自研的RISING PILOT全融合高階智駕系統(tǒng)正式落地,并將在10月隨飛凡R7一同交付給用戶。很多消費者不解,「全融合」是什么,它能為我的駕駛帶來什么,再遠一點,這會是未來自動駕駛的唯一指定算法嗎?在與飛凡開完這場媒體溝通會后,這些問題或許已經(jīng)有了答案。
■ 到底什么是「全融合」?
激光雷達『眼』中的世界
在說「全融合」這個概念之前,我們先來了解下什么是融合算法。打個比方,車身周圍的各類傳感器就是『眼睛』,發(fā)出各類行駛指令的系統(tǒng)是『大腦』,那么連接『大腦』和『眼睛』之間的『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』便是融合算法,它會告訴『大腦』,『眼睛』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東西,然后再由『大腦』做出決策。
在飛凡R7的「全融合」算法出現(xiàn)之前,市場上的主流分別是「前融合」和「后融合」。
「前融合」算法的工作邏輯
所謂「前融合」,是指所有傳感器基于多任務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算法,將來自激光雷達、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的不同原始數(shù)據(jù)統(tǒng)一處理,相當于一套環(huán)繞全車360°的『超級傳感器』,最后先輸出的是一堆原始數(shù)據(jù),然后再由算法輸出觀測結果。
這套方案的弊端在于,因為對不同類型源數(shù)據(jù)的時效性要求高,所以對硬件算力有更強要求。同時,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有極低的概率會出現(xiàn)誤判或失誤,需要冗余的系統(tǒng)進行驗證。如網(wǎng)上曾經(jīng)有報道稱,行駛在空曠路況時,中控屏提示有人經(jīng)過,并顯示『鬼影』,就是典型的前融合算法造成的誤判。
「后融合」算法的工作邏輯
所謂「后融合」,是指不同的傳感器各司其職,攝像頭、毫米波雷達等分別通過不同的算法進行獨立感知,完成識別后生成獨立的信息,最后算法通過互為驗證冗余的甄別,給出一個最靠譜的觀測結果。
這套方案的弊端在于,由于是目標識別結果后再融合,礙于單一類型的傳感器因自身能力限制,特定條件下可能會發(fā)生漏檢或誤檢。如視覺傳感器不擅長判斷距離和位置,而雷達則不能識別文字信息,所以不同類型傳感器的識別結果需要互相驗證,同時需要做好各類傳感器的決策權衡,才能達到更高的置信度。
將兩者結合的「全融合」
于是,飛凡R7帶著「前融合」和「后融合」兩者結合的「全融合」出現(xiàn)了。這套算法會在視覺、毫米波、激光雷達等獨立的感知結果進行后融合的同時,綜合激光/毫米波+圖像的前融合結果進行全要素全觀測周期融合。
而支撐起這套「全融合」算法的則是飛凡R7全車的33個感知硬件與算力高達508TOPS的雙英偉達Orin X芯片。33個感知硬件中,包括了Premium 4D成像雷達,800萬像素攝像頭以及全球首發(fā)量產的LUMINAR 1550 nm高規(guī)激光雷達。
這一切頂級硬件,都為「全融合」算法在智能駕駛上的大展拳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■ 「全融合」能為智駕帶來什么?
有了強大的軟硬件實力,剩下的就是靠實戰(zhàn)驗證成果、積累經(jīng)驗了。過去的900多天里,飛凡智駕團隊在全國多城進行了40萬公里的超長距離嚴苛測試,用飛凡的話說,就是『以100%的安全冗余應對1%的極端道路場景』,在此過程中,飛凡R7成功拿下了四個智能駕駛『鬼見愁』的場景。
匝道全域增強識別
難點:目前大多數(shù)智能駕駛技術,在匝道口多且復雜的情況下,可能導致智能駕駛識別失敗而退出智駕模式,或者直接錯過匝道。同時,如果對匝道或其他行駛車輛的識別不夠提前,車道線不夠清晰,車輛甚至在匝道內『蛇皮走位』,極易發(fā)生多車追尾。
突破:飛凡R7的RISING PILOT則可通過更遠距離和更精準的綜合感知,提前識別匝道三角區(qū)域,從而有更充裕的時間提前進行變道準備。同時能夠實時識別前后車輛的行駛狀態(tài)與趨勢等周圍路況,從而在安全范圍內實現(xiàn)變道,并與前后車共同匯入匝道。
超靈敏靜態(tài)路障感知
難點:目前大多數(shù)智能駕駛技術在遇到施工區(qū)域類場景時,因無法準確識別靜態(tài)路障,而無法提前進行避讓動作,或根本無法識別施工區(qū)域,極易發(fā)生碰撞事故。
突破:飛凡R7的RISING PILOT憑借LUMINAR激光雷達,可提前探測最遠500m處的施工區(qū)域,并精準識別靜態(tài)障礙物的三維幾何位置、尺寸和類型,即便只有雪糕筒或施工提示牌也可提前精準識別,并通過預測和決策模型,快速反應實現(xiàn)提前避讓。而Premium 4D成像雷達則可實現(xiàn)精準的速度以及加速度測量,與高清攝像頭的全融合,能在探測中除目標之外,還能識別路沿、道路分叉口、自由空間等。
雨雪霧天超視距識別
難點:大多智能電動車搭載的視覺感知系統(tǒng)受天氣影響較大,尤其像團霧、暴雨等低能見度的極端天氣,會使視覺攝像頭『致盲』,令駕駛員和智能駕駛系統(tǒng)都無法感知前方路況,如未開霧燈而突然減速,極易發(fā)生前后多車追尾事故。
突破:RISING PILOT憑借Premium 4D成像雷達擁有全天候適應能力,在團霧場景下仍可穿透團霧識別前方行車環(huán)境和障礙物,即使雨霧雪粉塵等惡劣天氣仍然性能優(yōu)良,不受光線影響。
預感知避讓/禮節(jié)變道/側向安全距離彈性保持
難點:多數(shù)車輛進行變道動作時,如遇其他車輛同時向同一車道變道時,或當前方車輛因駕駛員原因造成車身左右搖擺,車輪頻繁壓線,或行駛側前方遇到大型車輛靠近自身的車道線時,無法進行提前識別和避讓動作,只有兩車靠近時才進行識別、預警或突然避讓,稍有不慎就會發(fā)生碰擦等事故,存在極大安全隱患。
突破:RISING PILOT可憑借33個高感知傳感器,實現(xiàn)360°無死角的道路感知,從而實時監(jiān)測變道沖突場景,當發(fā)現(xiàn)有其他車輛同時變道并可能產生沖突時,可采取保守的安全策略,將安全放在首位,保持與周圍車輛的安全距離,讓沖突車輛先行,隨后再完成變道等動作。
最后,飛凡R7 RISING PILOT還給留了一個『彩蛋』,大家可以在中控屏內找到一個叫MY PILOT的功能,這是行業(yè)首個可自主調節(jié)的智駕模式,設置支持用戶在舒適、標準、運動等多種智駕風格的自定義,實現(xiàn)不同風格的智能駕駛行為決策。如在車輛較多且車輛行駛普遍較快的高速路場景,安全的權重增加,選擇舒適模式,可減少變道行為;如在光線較好且車輛較少的高速路場景時,則效率的權重增加,可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增加變道超車等。
而上面展示的這一切,都將在10月隨飛凡R7一同交付給用戶,完成最終的技術落地,這也彰顯了飛凡對于這套「全融合高階智駕系統(tǒng)」RISING PILOT的信心與誠意。
■ 邦點評
飛凡給自己立的目標,未來其在智能駕駛領域的目標是進入行業(yè)TOP 3,并且在智能駕駛的賽道走出一條『非凡之路』,毫無疑問,全棧自研的「全融合高階智駕系統(tǒng)」RISING PILOT是這條路的起點。那么回到文章的開篇,R7上的「全融合」算法會讓飛凡成為未來自動駕駛的『奇點』嗎?
未來汽車『上半場是電氣化,下半場是智能化』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聽過,而智能化的『上半場是硬件,下半場是軟件』,飛凡汽車恰好每一步都走在了時代的腳印上,比現(xiàn)有算法更先進更安全的「全融合」無疑是未來智能駕駛的重要發(fā)展方向,就像飛凡汽車CEO吳冰所說的那樣:『全融合算法也逐步成為未來行業(yè)技術趨勢,未來智能駕駛的行業(yè)格局也將從此改變?!?/strong>